智居物聯
新聞資訊
頂部電話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0371-55572898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大中小學春季學期不得不延期開學。2億多學生“停課不停學”的實踐,更是打破了學校慣常的組織生態,也是對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檢驗。
如今,隨著疫情防控取得戰略性成果,在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十分關注特殊時期的教育治理議題,因為教育教學秩序逐漸走向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的秩序恢復期,如何科學統籌疫情防控與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無疑是對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長期考驗。
“這次疫情改變了教育教學和組織管理的生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線上線下聯動的大學。我們在反思疫情期間的經驗教訓如何轉化為常態化條件下的體制機制,更好地作用于學校的管理、學生的培養和科研的創新。”呂建說,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去沉淀和探索,但必須要開始做這件事情。
疫情期間,王樹國意外地發現,學校的管理效能提升了,管理成本降低了。以往很多事務需要多個部門協調,雖然也是在網絡化、無紙化的條件下進行,但公對公、一個個環節仍無法省略。而疫情面前,學生工作部門和教務部門在網絡背景下形成了一個整體,讓實時交流成為可能。
“管理效能的提升會給學校治理帶來巨大效益,疫情后,我們會及時總結這些好的做法,通過網絡將這種高效的工作模式固化下來,使之成為學校管理運行的常態化機制。”王樹國說。
丁烈云認為,治理和管理的不同在于,管理是自上而下進行的,而治理是共同參與的、網格狀的。對于教育治理來說,既要著眼于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也要建立起充分的共享機制。
“在線教育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應當發展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教育模式。”李和平建議,加強在線教育的頂層設計,向建設泛在的線上教育發展,持續發展“互聯網+教育”,從信息技術教學運用,向智慧學校、智慧教育發展,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高度融合。在此基礎上,還應系統總結學校安全管理、事故處理等規范性文件實施的成效經驗,完善教育系統應急管理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挑戰,在高等教育新形態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觀念與理論、制度與治理、生存與競爭、安全與隱私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和挑戰。”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認為,直面疫情沖擊,高校應迎接和促進高等教育新形態的轉變,變革教育教學理念,加強高校信息化建設,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探索政府、學校、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參與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機制。
“這次疫情給了我們一次深入審視未來大學形態和使命的機會,疫情加速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也讓中國高校認識到,我們承擔著從主動出擊、主動作為到逐步引領高等教育變革的使命。”王樹國認為,未來的大學應該是開放的、共享的、融入的,而經歷了這場疫情,從問題導向入手,更清晰而堅定了未來發展的使命和路徑。
以教育信息化建設為例表示,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實際上給人們提供了認識教育公平的另一個視角,也給國家在新基建中關注數字網絡資源分布不均衡,提供了現實依據。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地址版權
©? 2020 河南漢金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 頁面版權所有 豫ICP備20008570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鄭州
手機地址版權
©? 2020 河南漢金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 頁面版權所有